孔庆芬是新中国培养起来的第一位远洋轮船女船长,而且她还是从天津港走出去的一名员工。
1933年9月10日,孔庆芬出生在天津一个普通邮递员的家庭里,家里七个子女,她排行老大。这个女孩子从小就聪明,要强,总是班上的优等生。1949年考入河北工学院,后来因病休学。虽然离开学校,但她一直坚持自学,十七岁时,她到天津航政局(天津区港务局的前身)当了一名办公室的打字员,后改做文书工作。1950年9月,天津区港务局正式成立,孔庆芬成为了天津区港务局港务处监督科的一名港务监督员。在天津区港务局与天津海关、水上公安局、检疫所等有关部门实行港口联合检查工作中,孔庆芬克服世俗封建思想,组织各部门的女同志成立了一个班,积极开展工作,先后在英籍怡和公司的船上破获了偷运假人民币案,并在当时遣返驱逐侵华日军家属和无国籍的旅客时做出了突出成绩,对此还受到周恩来总理的表扬。
1952年3月,因为工作出色,她被选为华北区海员工会的女海员代表光荣地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妇女代表座谈会。出席这次会议的还有新中国第一个女火车司机田桂英、第一个女飞行员伍竹迪以及第一个女拖拉机手梁军等。会议期间,宋庆龄、蔡畅、邓颖超等妇女界领导同志接见了她们。邓大姐非常高兴地说:“现在解放了,男女都一样,男同志能做到的事情女同志也能做到的。女同志能开火车,能开飞机,,也能开轮船……”秉性爽直的孔庆芬急了,因为她只不过在陆地工作,而没有真正开过船,便红着脸说: “邓姨,她们开火车、开飞机都是真的,可我是个假海员,不会开轮船。”邓大姐笑了,说: “不会,就学嘛。” 邓大姐这一席话,决定了孔庆芬一生的道路,从这一天起,她下定决心要做一名名副其实的女海员。
从北京开完会回到天津后,孔庆芬向党组织和领导汇报了自己要当一名真正的海员的想法,并写信给中共中央华北局书记刘澜涛,不久得到了复信,党组织支持她的想法。 然而旧的封建思想认为妇女上船不吉利,因此当孔庆芬提出要学习航海时受到各方面阻力,“上北京开会回来就翘尾巴”等等非议也压得她抬不起头,这时领导鼓励她:“妇女登轮是开天辟地的新事物,这也是一场革命,要革命就要奋斗,想上船要一步一步来。”领导在教育她一定要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安排一些技术权威帮助她制订学习航海的计划。在领导和同志们的的帮助下,孔庆芬在百日无差错和支援抗美援朝竞赛工作中做出了成绩,同时也获得了学习驾驶船舶的批准。
学习驾驶船舶技术的过程困难重重,首先学航海必须懂外语,由于孔庆芬的学历低,一些学校不愿接收她。在港务处刘兴贤处长的帮助下,孔庆芬被安排到天津区港务管理局秦皇岛办事处(现秦皇岛港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学习引航技术,在国际上享有名望的许世功、朱翔生等老引水员破格接收她并给予耐心指导。在实习时规定实习生不准动用航海仪器,领导将港务监督备有的海图、书表等调给她使用,并动员天津港老引水员张克荣、施学良等同志将私人的六分仪、望远镜借给她使用。
1953年6月,20岁的孔庆芬被安排在中国人民轮船公司上海分公司(现上海海运集团公司前身)当时最大最好的一艘万吨级货轮“和平一号”上学习,成为中国第一名海轮女船员,冲破了海船由男子一统天下的旧传统。
孔庆芬的父母都不同意她学航海,认为一个女孩子,做教师或当医生才是好的工作,风吹不着,雨淋不着,既清洁卫生又是个文明职业。学开船,每天在大海里、抛家舍业,还有危险……。在当时,女同志上船学航海这可是一件从未有过的新鲜事,一些有守旧思想的人认为女人上船是不吉利的,有句老话说“女人上船船准翻”。 孔庆芬对这些毫不在乎,她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纠正人们的种种偏见。船航行在浩瀚的海面上,犹如一片树叶在大海上漂动,每当风浪滔天时,船就任风浪在浪峰浪谷里抛上摔下。这样的颠簸对于任何一个新海员来说,都会感到恐惧。孔庆芬也一样,她晕船、呕吐,心里充满了恐惧。然而,成为一名女海员的理想支持着她努力适应海上生活,她按照老海员们传授的方法,坚持在风浪天站在船头上适应最厉害的颠簸。
经过了晕船与风浪关,只是走完了当海员的第一步。一般说来,要成为一名海轮船长,必须具备高等航海院校的学历和七、八年三副、二副、大副的资历才行,而孔庆芬仅仅初中毕业。“船长也是人当的!”孔庆芬义无反顾地从两个方面开始向着船长高峰勇敢地进军,一方面从普通海员做起,刷厕所做勤杂工,学带解缆,学打绳扣,学高空作业,学起落吊杆;一方面读书——掌握航海驾驶所必备的学识。
要学习驾驶就要掌握外语知识、天文航海、地文航海、船艺学、气象、水文等很多专业知识。孔庆芬要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学习完高中、大学的课程,要读的书摞起来要相当于她的身高。然而孔庆芬没有被困难吓倒,横下心来刻苦攻读。从此,她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对航海技术的学习与实践中。白天,老师教,孔庆芬跟着学;深夜,她一个人还在复习、钻研,常常是每晚只睡两三小时。船到港口,船员们上岸游玩,休息,而她却独自留在房间里继续学习。孔庆芬钻研业务,虚心向老师傅请教,进步很快。就这样,一年半的学习计划,她以惊人的毅力提前六个月学完了数、理、化基础知识和外语,天文航海,地文航海,船艺学,气象、水文等13门课程,掌握了航海理论。不久,她在上海港监参加了交通部举办的高级船员鉴定考试。60多人参加考试,只有三个人13门功课全部及格,而孔庆芬就是这三个人中的一个。1954年第六号《新中国妇女》的封面刊登了孔庆芬学习航海时的照片。
1955年9月,孔庆芬22岁时,获得了由交通部部长章伯钧签发的海轮三副证书。经过短暂的实习,孔庆芬担任了执行宁波到上海复航任务的“民主三号”轮的三副,从此她成为新中国海轮上的第一名女驾驶员。1956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著名年画画家李慕白还以孔庆芬的事迹创作了年画《新中国的女航海员》。1957年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由作家代琇、庄辛创作的《女海员》一书。
1958年孔庆芬升任二副。1968年,升任大副。经过15年的航海锻炼,于1969年经船长技术鉴定考试,被正式任命为船长职务。从此,孔庆芬成为中国航海史第一位远洋轮女船长。她更加努力钻研航海技术和有关驾驶轮船的业务知识。1970年3月8日,是孔庆芬终生难忘的一天。这一天,她17年来梦寐以求的“我要开船”的理想实现了!她第一次作为船长,指挥一艘3000吨的货船“战斗67”解缆出航。
1971年,在孔庆芬担任船长的第二年。“战斗67”轮装载着3000吨钢轨和铁块,从大连港启航,途中遭遇风暴,在船体倾斜七度的危险时刻,她临阵不慌,指挥若定,使货轮安全抵达天津港。
1974年,孔庆芬担任万吨油轮船长。1976年8月,孔庆芬取得远洋航海一等船长的证书,并担任万吨级货轮“风涛”号船长。同年9月21日,指挥 “风涛”轮由上海港启航去日本,她以熟练的技术和丰富的航海经验,越过了3米的大浪区,5米的狂浪区,9月25日胜利抵达日本横滨港,首航成功,受到月本朋友们热烈的赞扬和欢迎。后来到上海海运学院远航船长培训班学习,1980年,任国际客轮“上海”号船长,带领全船工作人员完成了停航30多年的上海和香港间复航工作。从此,孔庆芬以船长的身份指挥着“上海”号海轮往返于大陆与香港之间的港口。
孔庆芬在航海生涯中,先后驾驶过3000~60000吨级不同类型的轮船共计28艘,操纵过汽轮、内燃机、透平机、左转机等不同类型的主机,航行过渤海、黄海、舟山海域、太平洋日本海域、东京湾、台湾海峡及香港地区水域。曾独立操纵过货轮、客轮、油轮等许多种类型的船舶,也驾驶过从千吨到万吨的各种型号的轮船。她航渡过渤海,航行过黄海、东海和南海,从上海驾船到过日本,从上海到香港的航线她也很熟悉。
1980年3月,孔庆芬被调到北京,准备安排到中国航海学会任职。但她心中始终惦记着大海,正在这时,天津市为了发展地方航运事业,决定购买远洋货船需要一批海员。孔庆芬听到这个消息高兴极了。为了重返海洋她接受了天津对外经济联络服务总公司的聘请,于1981年元旦回到了天津。回到了30年前开着盛大欢送会送她去学开船的天津港。孔庆芬一直在祖国航海事业上工作到退休,为了事业她终生未嫁,把自己的一生贡献给了祖国的航海事业。2005年5月28日,孔庆芬在天津逝世,享年73岁。